《八闽食记》|坛启荤香飘四邻,佛闻弃禅跳墙来:“佛跳墙”封神之路

《八闽食记》|坛启荤香飘四邻,佛闻弃禅跳墙来:“佛跳墙”封神之路

聚春园创始人郑春发

与“佛跳墙”起源有关的两个人,一个是周莲,另一个是郑春发。周莲祖籍贵州省,出生于江苏如皋,历任福建兴泉永道台、福建按察使、福建布政使等职。郑春发则是在周莲的福建按察使任上开始成为其衙厨,深得其信任,并随其一路“升迁”。

郑春发是福建福清人,11岁就到福州市东街口源春馆学厨艺,由于勤恳好学,很快学得一手闽菜烹饪好手艺,由此进入了官员的衙厨行列。衙厨一般都是多面手,也比较不受行规所约,在周莲的支持下,郑春发盘下福州的“三友斋”,开始了聚春园的创业历程。

“佛跳墙”在闽菜中的声名鹊起,正好经历了清末至民国变迁的历史时期。由郑春发往下,聚春园的手艺经几代传承,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,又迎来了其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二“跳”。

‍‍1984年宴请里根总统国宴菜‍单‍

二十世纪八十年代,“佛跳墙”正式进京。1986年10月,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,“佛跳墙”与此前作为国宴主流菜系的淮扬菜一起,进入午宴菜单。伊丽莎白女王尝了这道菜以后,又发现菜名很有意思,听中方人员介绍了由来之后,笑容满面地说:“那我们更要多吃一些!”后来,在美国总统老布什等人访华的国宴菜单上,也都能见到“佛跳墙”的身影。

不过,如果按传统做法整坛上席,从礼仪、格调上与国宴招待不相符。因此,当时进京做菜的强木根、强曲曲等闽菜大厨,又在烹饪业同仁协助下,对“佛跳墙”进行了一次改革,在不改变传统烹制技术的前提下略作调整,分成小坛即位上席,如今盛行的小坛“佛跳墙”便由此而来。

作为享誉中国烹饪界的“闽菜双强”,强木根、强曲曲是堂兄弟,其叔祖强伯意和伯父强祖淦、强祖铿都曾是聚春园的大厨,“强氏家族”几代人,与聚春园和“佛跳墙”可谓情缘深厚,也是闽菜界佳话一桩。

“ 闽菜双强" 在上世纪80年代初

属于“佛跳墙”的第三“跳”,应该是其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“身份”,走出福建,风靡全国,而它的技艺传承者们,则通过各自的努力,让“闽菜之王”的王者风度与时俱进。比如,1990年,闽菜大师林水俤在参加一次重要比赛时,带上了有弥勒佛设计款式的小坛,竟意外地与人们所期待的“佛跳墙”范儿拉近了距离,成为如今“佛跳墙”的主要器皿范式之一。

作为聚春园“佛跳墙” 制作技艺第七代传人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闽菜大师罗世伟,在担任聚春园总厨师长期间,与厨师团队共同制定了“佛跳墙量化标准”和“佛跳墙系列标准”,使这道用料极丰富做工极繁复的大菜,在口味稳定性上“稳”住了——“闻之荤香浓郁,食之清淡精细”,这样一句话,说起来容易,背后的文章则已经有了一套精细的量化标准。

现代人的“舌尖”与百年前相比,当然也有所不同,聚春园“佛跳墙” 制作技艺第八代传人杨伟华在保持“古早风味”的同时,在食材上加以改进,推出平民化的坛烧八味、素食材为主的罗汉佛跳墙等,使“佛跳墙家族”进一步壮大。

除了纵向传承,自民国以降,除了聚春园之外,“佛跳墙”也经由各知名闽菜馆合力,代代传承,推陈出新,以“超级大菜”的姿态在中国名菜谱上经久飘香,而至“封神”。

“小坛”装成为如今佛跳墙主要范式之一

聚多冠盖 春满壶觞

回到“佛跳墙”面世的年代,回到郑春发时代的聚春园,或许郑大厨不会想到,一道菜与一家馆子,能够这样地彼此成就,以至成为跨越时空的闽菜传奇。

清同治四年(1865年),福州东街口,原来的“三友斋”的招牌被换下,挂上了“聚春茶园”的牌子,第二年,人们发现,牌子上的“茶”字也被拿掉了。开业一年来,凭借着郑春发的好手艺,加上其特殊的“官商”背景,聚春园已经在福州的餐饮业界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。

福建布政使周莲对此自然出力不少,光绪年间,他更是亲自书写“聚春园”三个大字作为横匾;当时著名的书法家甘联灏题了一副冠顶楹联——“聚多冠盖,春满壶觞”,成为聚春园字号文化的诗意诠释;更有诗意的一副对联,则来自溥仪的老师陈宝琛,其联曰:“半夜丝桐弹霁月,一樽竹叶醉春风。”

陈宝琛是福州人,光绪年间因中法战争荐人不力,加之因直言冒犯了慈禧,遂由内阁学士、礼部侍郎连降九级,在福州老家赋闲达二十五年之久。陈宝琛不以去官为念,在家乡兴办教育事业,还为兴办福建第一条官办铁路“漳厦铁路”奔走,远赴南洋筹款,并被推举为该铁路的第一任“总理”。陈因此在闽地素有名望,聚春园也成为他小酌或宴客的好所在,这副对联正是他当年豁达心境的一种写照。宣统皇帝登基后,陈宝琛再次奉召进京,成为“帝师”。后来溥仪想当伪“满洲国皇帝”,陈不顾年迈,冒死赴东北劝谏未果,溥仪说他“忠心可嘉,迂腐不堪”,但闽人谓之有大气节。

为聚春园题字题匾者,都不是一般人,由此也可见其在福州业界的地位。聚春园属闽菜的“广行”,店堂装修气派,陈设讲究,官场宴请为其主要业务。在郑春发执掌时期,聚春园共有五厅一堂,分两侧,另有做散客生意的一幢二层小楼一幢。五个厅均辟为雅座,最大的一个厅叫“洋花厅”;一堂则特指大礼堂,专供寿庆婚典之用。

上世纪30年代福州史料中的聚春园菜馆

郑春发极有生意头脑,推出了上门为私家宴请提供烹饪服务的业务,称为“出杠”,也就是现在说的“外烩”,陈宝琛就是当时的“出杠”大客户。清末至民国初,聚春园还曾经出售一种“席票”,就是带有礼券性质的有价票券,分“满汉席”“鱼翅席”“燕窝席”“鱼唇席”四种,用于官场、社交场馈赠,这个席票甚至流转于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广州等地,可见聚春园的影响力之大。

不过,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,由于战乱频仍,国内经济滑坡,聚春园的生意也受到影响。继郑春发之后接掌聚春园的邓世端,绞尽脑汁采取了很多措施,比如将二层小楼的一层辟为经济小吃普通座,吸引更多客人来消费。虽说是“普通”菜,菜肴却仍然雅致,有三味鸡、二味草、荤素烩等热菜,冷碟则有炸蹄、醉蟹、糟鳗、磨笋“四碟仔”。

楼上辟为小食部,也卖一般酒菜,通过这种薄利多销的调整,保持了可观的营业收入。邓世端再接再厉,特聘上海西餐名厨,推出每份价格一至三元的西餐,一些赶时髦的阔少小姐纷至沓来,颇是红火了一阵。此外,还推出四个分档的“和菜”业务,价格从六角钱至四五元不等,更加贴近大众。

除了“佛跳墙”之外,聚春园的诸多菜肴都成为闽菜中的经典,如鸡汤汆海蚌、灵芝恋玉蝉、荷包鱼翅、红槽醉香鸡、鸡茸金丝笋、雪山潭虾等都名噪一时,且大都传承至今。

1934年《福州便览》提及聚春园

后来,邓世端又推出了“每周推荐一菜”的新玩法,著名的“全折瓜”等名菜就是这时期面世的。全折瓜,又称“全节瓜”,据传其灵感源于西汉苏武全节归汉的故事。这个“瓜”,其实是黄花鱼,福州人称其为“黄瓜鱼”。后来,这道菜在福州的传统宴席上还演变出一种特别的食俗,就是客人常常不动箸,保持全鱼“全须全尾”地回馈给主人。

1922年,直皖战争爆发。10月,闽北镇守使王永泉率部南下进入福州,汪精卫召开福州各界公民大会,决议由王永泉任福建总司令。这位新任总司令到聚春园吃饭,邓世端就特别做了“全折瓜”让他品尝。

在鱼身两侧剞上斜刀,用干淀粉敷均鱼体,下油锅炸至色泽金黄,盛入大腰盘,撒上胡椒粉,浇上用肥肉、冬笋、香菇、辣椒丝、葱段、番茄酱以及酱油、白糖、醋、骨汤煮成的薄芡,再淋上芝麻油上桌。外酥里嫩,酸甜可口,王永泉吃得很是满意,邓世端又对他说,这道菜有头有尾,好头好尾,是非常吉利的好兆头。王永泉听了更是欢喜,从此只要来聚春园,就必吃这道菜,“全折瓜”也因此一度拥有不亚于“佛跳墙”的“点单率”,不过论段位,自然还是后者更胜。

民国聚春园图影,翻拍自《百年聚春园》

“煨”中的大时代小生活

“佛跳墙”之大气,在中国各大菜系的菜谱中确实称得上佼佼者。数十种高档食材装在一坛中,经高汤与黄酒的催化,在一个奥妙无穷的“煨”字中,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林则徐所言闽人精神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”之精髓。

传统的“佛跳墙”有18种主料,12种辅料,除了常见的食材如鸡、鸭、鲍鱼、鸭掌、鱼肚等之外,更不乏鲍鱼、鱼翅、海参、干贝等高档食材,就连佐味调料也包括蚝油、盐、冰糖、加饭酒、姜、葱、老抽、生油、上汤等。不过,如果只是食材的堆砌,那远远不是“佛跳墙”所追求的境界。

《闽菜史谈》中,将“佛跳墙”的制作秘籍归纳为:一酒、二汤、三食材、四煨煲。

首先是酒。最早使用的是福建老酒中的半干型陈酿“竹叶青”,但因量少价高,后改用同属半干型的绍兴老酒。福建老酒历史悠久,苏东坡诗中就有“夜倾闽酒赤如丹”之句,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中称其为“红曲酒”。“竹叶青”则被列为福建老酒之首等,陈宝琛所撰之联中的“一樽竹叶”指的就是它。

再次是“汤”。烹饪技艺上有句行话叫做“唱戏靠腔,烹饪靠汤”,而闽菜的制汤行话更称“有鸡汤清,有鸭汤香,有肚汤白”。传统的佛跳墙,主要用清汤与高汤相配。

三是食材。除了前面说到的各色食材,包括鳖裙、瑶柱、鸽子蛋等在佛跳墙中也各有其妙用。

最后就是烹制。原辅食材经过泡发、剁切、制汤,再进行分煨、合煨,始成一坛佛跳墙。期间烹饪流程复杂,煮、氽、蒸、煸、煨各种技法通通用上,耗时长且火候管控严格,堪称心血之作。

当年郑春发推出这道菜时,也很别出心裁,整坛“佛跳墙”摆上桌时,再加摆六碟菜肴,分别为糖酥核桃仁、淡糟香螺片、糖醋萝卜蜇、蟳肉冬瓜茸、芽心酥干贝、冬菇豌豆苗;还有两道点心,是芝麻烧饼和银丝卷;最后还有一盅冰糖燕窝甜汤。这样加起来是十道菜肴,正合其原名“福寿全”的十全十美之意。

不仅如此,郑春发还将食材分煨后留下的高汤,再加上各种原料煨制成“坛烧八味”或“坛烧五味”,成为佛跳墙的衍生菜肴。老福州人后来常说:有钱吃佛跳墙,没钱吃坛烧八。根据最早钱氏内眷大品钴的烹制方法,郑春发还创制成叫做“一品钴”的菜肴,其主料也有十几种,在用酒的量和煨制方法上与佛跳墙有所不同,另有其风味。佛跳墙、坛烧八味、一品钴,成为民国时期聚春园的三大名牌菜肴。

与福建一水之隔的台湾,将这种意趣也带到了海峡对岸。在连横先生的《雅言》中就曾提到:“跳墙佛(即佛跳墙),佳馔也;名甚奇,味甚美……台湾亦有此馔,稻江杨仲佐氏尤善调饪。” 1912年至1940年间,台湾的“江山楼”“蓬莱阁”“醉仙楼”“宝美楼”等盛极一时,连横作为当时名士,就经常收到这些馆子馈赠的“佛跳墙”。连横的外孙女、台湾文学家林文月曾回忆说:

江山楼闽南菜烧得入味,连雅堂(即连横)也最中意江山楼……每回连雅堂与朋友到江山楼,吴江山都亲自下厨,非但如此,逢年过节,甚至平常时候,都会请人送一盅佛跳墙或家常芋头糕,聊表心意。

跟着外祖父吃多了“佛跳墙”,林文月自己也试着动手烹制,居然做成了自己的拿手菜,她也不由感慨道:“有些甜美的记忆都是永不褪色的,舌上美味之内,实藏有可以回味的许多往事。”

梁实秋

梁实秋有一篇标题就叫《佛跳墙》的文章,也说到了佛跳墙当年在台湾的情状:

《青年战士报》有一位郑木金先生写过一篇《油画家杨三郎祖传菜名闻艺坛——佛跳墙耐人寻味》,他大致说:“传自福州的佛跳墙……在台北各大餐馆正宗的佛跳墙已经品尝不到了……偶尔在一般乡间家庭的喜筵里也会出现此道台湾名菜 ……杨太太许玉燕花了十多天闲工夫才能做成的这道菜,有海参、猪蹄筋、红枣、鱼刺、鱼皮、栗子、香菇、蹄膀筋肉等十种昂贵的配料 ……前后计时将近两星期 ……”这样说来,佛跳墙好像就是一锅煮得稀巴烂的高级大杂烩了。

按梁实秋的说法,台湾的乡间喜筵也有“佛跳墙”,但显而易见是简易版的。倒是他提到的油画家杨三郎和他的太太,很有可能是迁台的福州人,用了十多天“闲工夫”才做出原汁原味的“佛跳墙”,倒真是保持了这道菜最正宗的“工夫”。

爱鼓捣吃的梁实秋先生,后来自己用他所谓的“电慢锅”也试着做一做,不过,看来他并没有林文月的耐心和手艺,煨来煨去,只煨成过一道红烧肉。但他依然自鸣得意,觉得自己很成功,大言不惭地称其“近似佛跳墙”,这也算得上是“佛跳墙”文化在闽台播迁中的一段小小趣事了。

本文节选自团结出版社《八闽食记》(许晓春,杨炜峰著)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噤的解释
全球最大体育平台365

噤的解释

📅 09-29 👁️ 167
给便利店取个名字大全(100个好听到爆的便利店名字)
365bet网址是多少

给便利店取个名字大全(100个好听到爆的便利店名字)

📅 07-24 👁️ 6247
相亲后怎么算确定关系
365bet网址是多少

相亲后怎么算确定关系

📅 07-24 👁️ 5801